為加快加強我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學品位,使剛分配到我校的新教師盡快適應教師工作崗位,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和教育能力,讓新分配教師、中青年教師學習有榜樣,進取有方向,盡快把他們鍛煉培養成為合格教師乃至骨干教師,特擬訂《代市中學中青年教師與指導教師傳幫帶結對子實施方案》。
一、學校成立傳幫帶結對子領導小組
組 長:張建明
副組長:熊祥鈞、李華平
成 員:黃天平、謝宗福、張才明、梁厚春等行政領導、各學科教研組長
二、培養新、中、青年教師對象
1、新教師:每學年度分配到我校的新教師或借用、聘用到我校的教師。
2、高校畢業未滿三年或近五年高校畢業仍沒完成高中一個循環教學的教師;高校畢業已滿五年,但仍沒擔任過高三畢業班教學工作的教師。(個別特殊學科如: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由領導小組商定。)
3、其他經學校傳幫帶領導小組推薦、報學校行政會研究確定的中、青年教師培養對象。
三、指導教師資格
指導培養對象中的第1、2兩種類型的,必須同時具備以下1-4條件:
1、責任心強,政治思想覺悟端正,教學經驗豐富,教育教學成績顯著,教科研成果突出,深受學生歡迎,得到同事認可的教師。
2、中學一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且專業技術職務與新分配教師、中青年教師的學科專業技術職務相匹配;指導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應高于所指導的教師。
3、有完整的高中循環教學經驗,任教以來擔任三年以上班主任工作(含相當于班主任工作)。
4、近五年至少有一篇教育教學論文入選《代市中學教研專刊》或市級以上交流、發表。
指導中青年教師培養對象的,除同時具備上述條件外,必須具備5-8條件之一;如競聘指導培養對象中的第1、2兩種類型的,具備5-8條件者,優先考慮。
5、省、市、區“骨干教師”、 “學科帶頭人”及學科專業拔尖人才、有特殊貢獻者。
6、指導教師本人榮獲區級以上學科獎勵、學科專業技術競賽三等獎以上或承擔、參與課題研究受區級以上表彰者。
7、市級以上學科專業研究學會會員、學科專業學術團體成員。現承擔或參與區級以上教科研課題、項目研究者。
8、指導學生獲得區、市級學科競賽三等獎以上或省級學科競賽鼓勵獎以上者。
四、指導教師的職責
1、幫助新教師學習和熟悉課程標準,明確三維目標,與新教師共同備課,指導寫教案。定期查看教案,并提出指導意見。
2、每月隨堂聽取新教師的課,不少于二節,并提出指導意見。
3、負責指導新教師準備及上好匯報課。
4、指導新教師進行試卷命題、講評、分析。
5、期末填寫考核意見。
五、新教師職責
新教師應主動、積極、虛心地向老教師請教,逐步培養自己的獨立工作能力。
1、每周隨堂聽指導教師的示范課不少于1節。
2、每月上交一份傳幫帶活動記錄表,查驗有指導教師簽字的《聽課記錄》。
3、每學期上一堂新教師匯報課。
4、學期結束,總結向老教師學習的所得,寫出書面材料上交教務處。
5、學期末上交一份典型課例的教案,要有指導教師的意見。
6、學期末上交傳幫帶考核表。
7、學年末上交自制試卷一套(含試卷分析)。
8、每學年至少交一篇教學論文到學校備查。
9、把近三年高考試題做出交教務處。
六、活動過程管理
1、指導教師、新分配教師、中青年教師自本《方案》公布之日起實施。
2、經學校傳幫帶領導小組推薦、報學校行政會研究確定后舉辦結對子拜師儀式,形成師徒結對子關系。
3、學校加強過程規范管理,活動指導過程都應有原始記錄材料。學校執行定期與不定期的督查方式,每學期期末結對子雙方都應把所有過程記錄材料上交學校教務處,教務處將把相關材料存放在青年教師成長記錄袋內。
4、本《方案》執行周期為三年,除工作調動或特殊原因,不能中途終止或轉讓。在活動過程中如發現有弄虛作假的現象,不嚴格按照本《方案》規定執行的,學校傳幫帶領導小組、學校行政會有權終止其結對子師徒關系。
七、新教師奮斗目標
按照“三年成為稱職教師、五年成為學校骨干教師、十年成為區級骨干教師”的總目標。具體為:
1、三年內榮獲更高一級的學科專業榮譽稱號。
2、力爭兩年內有一篇教育論文在市級以上匯篇,四年內在CN級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3、三年內評上校級以上先進。
4、3-5年內評上校教壇新秀。
5、3年內爭取指導學生獲區級以上學科競賽一等獎。
6、3年內爭取區級技能競賽一等獎,五年內爭取市級技能競賽三等獎以上。
八、指導教師獎懲制度
1、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項工作,取得突出成績的中青年教師培養對象,學校在評優評先、學習考察培訓、年終考核(每指導一位教師得0.5分)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
2、學校給予指導教師每月每人次指導津貼25元/人。發指導教師聘任證書(以被指導教師的各種記錄材料為依據)
3、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各項指導工作任務、不能按時繳交各項指導材料、沒有特殊原因中途終止師徒關系的指導教師,學校不給予確認指導教師資格證明。
4、各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如不愿幫帶青年教師,不能完成指導任務的,不能晉升本年度上一級榮譽。
5、鼓勵跨年段、跨校區指導,每人至多指導3名青年教師。
新分配教師、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全校各個部門都應該為新分配(中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機會。同時希望新分配(中青年)教師與指導教師雙方恪守職責,明確要求,嚴格遵守《方案》之規定,加強雙方的教學互訪、同伴結對、專題合作及聽課研討,以取得更快、更全面的進步。
九、結對對象(2011.09—2014.08)
傳帶幫教師-----結對幫扶青年教師 |
傳帶幫教師-----結對幫扶青年教師 |
李發貴—黎子廣 |
毛一兵---王芳 |
鄭國玉—張玲 |
宋慶—楊艷 |
方家春—唐小英 |
楊紹國—杜麗華 |
周海林—鄭秋月 |
譚華蘭—謝珊珊 |
歐慶林—杜小丹 |
蔣光海—楊斌 |
陳勇—何艷 |
曾令雄—劉曉寒 |
孫艷—徐慶瑜 |
黃天平—謝義川 |
楊先忠—劉曉鳳 |
謝云華—尹興祥 |
熊維維---梅偉 |
于得君---黃牧 |
李寬志---張雪峰 |
周世安—游艷 |
張洪---李啟迪 |
陳菲—陳麗華 |
秦雪秋—高云 |
王懷云—劉業志 |
代市中學教務處
2011年9月
![]() |
![]() |
![]() |
![]() |
![]() |
![]() |